独在异乡为异客记者感受外来寻工者的生存状态本报记者 汪嘉林
对于生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的外来务工者来说,要过得潇洒倜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为了节约生活成本,生活状态处在这个城市中的“最底层”。而对于那些初到杭州,一下子还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来说,基本生活资料的取得就只有通过社会提供的一些免费资源。比如,公共厕所中的洗手液和自来水。 10月21日、22日,记者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跟踪记录了尚未在杭找到工作的外来寻工者小陈及其伙伴的生活状态。
晚上7点半——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游客”
10月21日晚上7点半,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吃完了晚饭,或举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节目,或三三两两溜达于户外,呼吸一下喧嚣一天之后宁静下来的空气。 采荷社区文体广场上,小陈和他的伙伴们在商量着:“我们上西湖边转转吧,都说西湖美,可来了半个多月了还没去过呢。”尽管小陈的岁数看上去也不大,但由于比那些十七八岁的男孩子早“出道”些,所以什么事情都要他带头。最后他们顺凯旋路向西湖方向走去。一路上记者和小陈他们攀谈起来。
“在杭州生活挺不容易的,你们一时都没有找到工作,接下去打算怎么办?”记者问。一个刚刚从贵州老家来杭的小伙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杭州真好!马路这么宽,又有这么多的汽车,你看那房子,红红绿绿的,好看!”没等小伙子说完,小陈开口了:“在杭州生活蛮难的。眼看已经好几个月没工作了,兜里就剩下几十块,再等两天要是还没有工作我就回去了,这车、这房,不是我的命。” 走到了西湖边没呆上半个小时,他们又提出想回去睡觉了。
晚上9点半——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房客”
记者和小陈等终于回到了出发地——采荷社区文体广场。“今晚好像蛮凉的,睡觉要找个避风点的地方。”小陈一边说着一边取出自己的行囊——一条破旧不堪的棉被。而那些“小鬼头”动作则要更麻利一些,已经“冲进”公共厕所进行洗漱了。 记者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过了晚上10点。“今天走得路太多了,看来待会儿得洗个澡。”小陈一边打理着自己的床铺一边喃喃自语地说到。 “你这会儿还到哪里去洗啊?”记者问到。“嗨,还有哪里啊?也无非就是到厕所里冲盆凉水而已。”小陈说。看来小陈在公共厕所里洗澡已有几分经验。 记者跟着他们走进了这间位于采荷公园门口的公共厕所。里面的设施还挺齐全:自来水、洗手液一样也不少。小陈已经在一个褪了色的红色塑料盆里放满了水,“咯咯咯……”天气的确有些凉了,这盆水淋得小陈直打哆嗦。2盆水过后,小陈取了点洗手液抹遍全身。“咦,今天的洗手液好像有点不一样,粘粘呼呼的。”记者一看,原来“洗手液”已经被换成了更为廉价的洗洁精。但小陈并不管这么多…… 就在小陈洗澡的时候,其他4个同伴已经在公共厕所对面背风的地方睡下了,轻声细语地聊着各自一天在杭州生活的事情以及对将来的一些小小打算。
几天后——他们可能是这个城市的“过客”
第二天晚上,记者又在老地方找到了小陈他们。几个人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地样子似乎在告诉记者这一天中“活儿”找得并不顺利。 “白天我们来来回回跑了很多地方,什么建筑工地啦、路边的小饭店啦……身上的钱都差不多花光了,可还是没找到活儿。”“哎,过几天还是回去吧,虽然来时听说杭州好,杭州满地是‘黄金’,可掘不到啊。”小陈告诉记者,他有好几个老乡早就纷纷外出打工了,可一身蛮力在城市中并没什么用处,“开始可能是为了生存,后来可能是为了‘潇洒’,结果做了杀人放火的事儿。有些一回到老家就被逮去了,而有些一直就没回去过……” 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鬼头”听了小陈的一番劝诫说,“现在要是在家里,月亮还很圆哩。要不然我们明天就走吧?”小陈和其他几个人没有再搭理他,整了整已经铺开的棉被,打算再次进入身在杭州的梦乡。 |